1867年,东捻军在鄂、豫、皖、鲁四省之间激烈战斗,经历了数千里的流亡与逃亡。虽然他们奋勇作战,但始终被李鸿章指挥的淮军围困在黄河南岸、运河东岸、胶莱河西岸和六塘河北岸的狭小区域。东捻军多次尝试突破包围,却始终未能成功。战斗的高潮发生在江苏赣榆,东捻军的首领之一任化邦(又名任柱)在此英勇战死,主力部队也遭到全歼。另一位首领,太平天国的遵王赖文光带领着千余名经验丰富的老兵进行强行突围,经过六塘河后狂奔向南。然而,清军始终紧追不舍。最终,1868年1月,东捻军的残部在江苏扬州的瓦窑铺遭到覆灭,赖文光被俘并惨遭凌迟处决。
捻军曾在1865年5月,山东曹州(今菏泽)之战中,打败了清军中最为精锐的蒙古科尔沁马队,成功击毙了满洲贵族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。此战令清廷震动,捻军的气势如虹,屡次挫败了湘、淮军的围攻,并突破了运河防线上的“长墙工事”,震慑了当时的清政府。1866年秋季,捻军的兵力分裂为东、西两部,西捻军由张宗禹、张禺爵领导,向西北进发与回族联合;而赖文光和任化邦则带领东捻军继续在中原与清军激战。就在东捻军即将覆灭时,远在陕西北部的西捻军得知消息,立即行动,强行渡过黄河并迅速向华北进发,牵制了大量清军。随后,西捻军又向北挺进,兵锋直指天津,甚至前锋抵达离北京城咫尺之遥的拱北城和卢沟桥一带,令清廷陷入极度恐慌。
展开剩余73%随着西捻军的压力不断增加,清军大军开始集中到京畿一带。在此危急时刻,西捻军选择突围南下,突破大运河的围堵,向东南转移。然而,他们最终进入了李鸿章精心设置的包围圈。这片区域地形狭窄,北面是减河,南边是黄河,西面是运河,东面紧邻大海,李鸿章和左宗棠在此设立了严密的防线,将西捻军围困在此。然而,当时正值直鲁平原的雨季,天降暴雨,洪水泛滥,四处泥泞,西捻军的骑兵无法驰骋,战斗力大大减弱。
1868年5月17日,由于西捻军的主力已经接近李鸿章的大营,同治帝决定将所有前线军队交由李鸿章指挥,而左宗棠则被任命为剿灭西捻军的总指挥,负责处理附近的战事。虽然左宗棠的统帅地位有所变化,但他并未因此心生不满,仍然忠诚于清廷,并向朝廷提出了多个有价值的建议。左宗棠在阻止西捻军突破运河的防线时,上奏朝廷建议:捻军若在南方得手,必定会向北推进,届时如果清军在北方设防,将可能迟于敌人的行动。他建议,清廷应当考虑提前调动楚军,如刘松山、金运昌等,采用“拦头截击”策略,主动出击。
1868年7月20日,左宗棠在另一份奏折中提出宽大政策,主张对投降的捻军进行宽宥。左宗棠认为,既然“贼无不灭之理”,便应当实行“断无尽杀之理”。他主张对于缴械投降的捻军,免于处死,遣返回乡,若他们能够悔过自新,地方官不应追究其过去罪行。对于仍坚持抗战的捻军,左宗棠建议采取严厉措施,确保彻底击溃敌人。
同年8月14日,左宗棠开始有选择性地招募投降的捻军战士,其中挑选出年轻精壮者编入清军队伍。对于年老体弱的士兵,则安置在老营,待战事结束后遣返回乡。此外,左宗棠还命令将被捻军掳走的妇女儿童根据籍贯送回家乡。
与此同时,李鸿章指挥的淮军与其他清军和民团积极进攻,西捻军顽强反抗,但始终未能突破重围。7月中旬,淮军在河北沧州地区击败了西捻军,重创敌军。随后的几天里,西捻军在山东商河、济阳等地接连遭遇惨败。到7月末,李鸿章亲自带领淮军将西捻军困于茌平(今聊城茌平区),并发动了数次包围进攻。最终,西捻军在茌平南镇彻底溃败,所有残余部队都被消灭。西捻军的首领张宗禹在最后时刻勇敢跳入徒骇河,生死未卜。有传言称他在脱困后隐匿于沧县的民间,直至20年后因病去世。
在清朝胜利镇压西捻军后,清廷对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们进行奖励。李鸿章因剿灭西捻军功绩卓著,被授予太子太保衔,并升任湖广总督。而左宗棠则位居功臣第二,虽然同样被授予太子太保衔,但他心中仍有不满。毕竟,攻伐西捻军本是他负责的任务,如今功劳被李鸿章夺走。虽然心情不快,但左宗棠依然虚心谢恩,跪地领赏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杨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