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——·前言·——》
在洛阳沦陷的那一年,李世民险些未能平安返回长安,而这一切并非源于王世充的挑战,也非来自突厥的侵扰,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河北农民所引发的祸端。
窦建德,一个不识字、不懂兵法的普通农民,凭借一项简单的理念——仁义,带领自己的军队一路打到唐军的家门口。
展开剩余84%他生于清河,祖上本是普通农户。年轻时做过村里的里长,却因遭到同乡冤枉而被逼背上了通缉罪名。在官府来抓捕时,他毫不犹豫地将村民们安排好安全离开,而自己则选择留下来背负所有的罪责。许多人不相信一个通缉犯会有日后称霸一方的机会,但他自己却充满信心。起初他在刘霸道起义中只是一个带路人,然而,凭借自己的仁爱之心,他不仅没有劫掠和杀戮,反而尽力去救人,这一行为也让整个村庄的民众纷纷加入了他的队伍。
公元617年,刘霸道死后,河北局势动荡不安。原本是农民的窦建德将村民变成了士兵。虽然这些士兵大多数没有武器,但他们手持锄头依然能作战。经过一场战斗,他成功攻占了乐寿,并自立为“夏王”,年号“安乐”。
窦建德并非最强的,但他却是最为稳妥的。在他的治理下,税收得到了减轻,废除了隋朝时期苛刻的赋税制度,并允许商人来往免税三年。他还提倡为百姓做事,每当春耕时,他也会脱下铠甲,亲自下地耕作。这样的做法使得乐寿的百姓对他充满感激,他以“夏王耕田砖”的名号在乐寿流传下去。
在窦建德治下,百姓安居乐业,商旅往来没有任何困扰。他对军队的管理也非常严格,兵不厌诈,但也从不滥杀无辜。他要求士兵必须做到自律,若有犯错者,绝不宽容。他的军纪之严,比唐军还要严格,河北七郡在三个月内归附,而不到两年的时间内,窦建德便招募了三十万士兵,名声赫赫。
然而真正让李渊开始重视窦建德的是公元619年,宇文化及拥立隋朝皇族杨浩为帝,企图恢复隋朝政权。窦建德见状立即举兵十万,迅速征服了中原,俘虏了杨浩和萧皇后,处理问题时他也表现出了非凡的宽容,既未杀隋皇后,也未逼迫旧臣投降。他只关心那些人是否愿意留下,并给予投降的士兵兵粮支持。
此时的李渊正面临内部的压力,李世民刚打完突厥回来,窦建德的军队已经逼近太行山,甚至攻占了晋阳,进逼河东。而晋阳正是李世民的龙兴之地。李渊原本打算放弃河东,因为他误判了敌人,认为窦建德不过是一个草莽之人。然而,他没料到的是,窦建德的军纪远超他们想象,唐军渐感焦虑。
621年春,王世充在洛阳已经孤立无援,李世民包围了洛阳长达两个月,城中的百姓几乎吃尽了马皮,王世充终于向外求援,而唯一答应出兵的,正是窦建德。尽管他手下的谋士凌敬提出可以借此机会直取河东,断绝李世民的根基,窦建德却毅然决定出兵救援王世充,强调自己不能弃信义于不顾。如此深厚的仁义之心,让他依旧出兵从河北南下,直扑洛阳。
在这场战役中,窦建德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,并未急于发动正面冲突,而是用巧妙的战术吸引李世民的军队追击。三天之内,李世民便成功击溃了窦建德的三路前锋,而在第四天清晨,李世民亲率三千铁骑悄然绕过敌军,直扑窦建德的中军。大雾弥漫中,窦建德正忙着查看战报时,突然被李世民的精兵突袭,重伤被俘,随即被押送到长安。
窦建德一生并不擅长大规模的战略运筹,而他知道自己在与李世民的战争中注定败北。被俘当天,他仍旧保持着坚定的态度,只留下两个字:“我败”。尽管后人常批评他战术落后,但实际上他在面对战争选择时,已经明确知道自己可以选择放弃救援王世充,甚至可以撤退到长安,然而他选择了信义,选择了保全百姓,不做暴虐之事。
李世民最终胜利,窦建德的帝业也随之崩塌。李渊封李世民为秦王,开始掌握实权,而窦建德则在三个月后被斩首,尸体暴晒三日,无碑无坟。他死后,河北的百姓依旧不相信他已经死去,他们在夜晚秘密画下窦建德的画像,贴在村口和城门上。刘黑闼,窦建德的旧将,带领义军再次起义,收复了十七个郡,李唐也未曾能轻松应对。
历史的笔触往往由胜者书写,窦建德的选择最终被史书视为“愚忠”和“失败的战略”。然而,在河北民众心中,他依然是那个以仁义为核心、心系百姓的王者。在这片土地上,窦建德的名字依然流传百年,成为了他们心中永恒的“夏王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杨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